位置:
首頁
在全市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實施方案

在全市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實施方案

來源: 發(fā)布時間: 2018-11-01 瀏覽:13671 次

根據《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司法部關于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的意見》(司發(fā)〔2017〕9號)、《司法部關于印發(fā)12348中國法網(中國公共法律服務網)建設指南的通知》(司發(fā)通〔2017〕87號)、《全國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技術規(guī)范》(SF/T 0013-2017)、《河南省司法廳關于印發(fā)河南省司法廳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豫司文〔2017〕157號)、《河南省司法廳辦公室關于加快推進我省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建設的通知》(豫司辦〔2018〕1號)、《河南省司法廳辦公室關于推進我省“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平臺升級改造工作的通知》(豫司辦〔2018〕19號)文件精神,現就加快推進我市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重要意義

公共法律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司法行政機關的基本職責任務。加強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將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延伸至基層,是深入貫徹中央全面依法治國戰(zhàn)略部署的重要舉措,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集成各類法律服務項目,提供各種公共法律服務產品的有效載體,是司法行政機關面向人民群眾提供服務的窗口。打造綜合性、便民性、多層次的公共法律服務平臺,為人民群眾提供優(yōu)質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更好地發(fā)揮司法行政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作用。

二、總體目標

著力打造法律服務便捷城市,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整合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堅持線上與線下服務資源相結合,在市、鎮(zhèn)(街道)、村(居、社區(qū))建成三級實體平臺,建成全國統(tǒng)一、互聯互通、協同服務的電話熱線平臺和網絡平臺,推進公共法律服務資源科學布局、均衡配置和優(yōu)化整合。到2018年底前形成覆蓋城鄉(xiāng)、功能完備、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體系,將專業(yè)化的法律服務“零距離”免費輸送至群眾手中,讓群眾看得見、夠得著、用得上,提升群眾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三、建設原則

(一)立足實際,扎實推進。結合市、鎮(zhèn)(街道)、村(居、社區(qū))實際,嚴格實體平臺建設標準,做好場所選定、物品配備、標志標識制作、工作流程、規(guī)范性制度設置等建設任務。市級實體平臺圍繞市民之家選址建設;鎮(zhèn)(街道)實體平臺原則上依托鎮(zhèn)(街道)綜治中心或便民服務中心建設;村(居、社區(qū))級實體平臺依托村(居、社區(qū))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建設。

(二)試點先行,逐步推開。堅持整體推進與示范帶動相結合,全面建設與重點建設相結合,既建“窗口”又創(chuàng)“亮點”、出“特色”。選取2-3個鎮(zhèn)(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作為示范培育點,先行一步,重點督導,總結經驗,做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

(三)統(tǒng)籌城鄉(xiāng),強化基層。堅持普惠均等、覆蓋城鄉(xiāng)的基本要求,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城鄉(xiāng)一體化建設,促進各類法律服務資源的整合和共建共享,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將建設的重點放在市、鎮(zhèn)(街道)實體平臺建設,突出公益性、均等性、便捷性,實現線上線下全覆蓋。

四、重點任務

公共法律服務平臺由實體平臺、熱線平臺與網絡平臺組成。

(一)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建設內容

加強市、鎮(zhèn)(街道)、村(居、社區(qū))三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建設,以市、鎮(zhèn)(街道)為重點,堅持需求導向,有效整合司法行政機關資源,將各類別公共法律服務集中進駐,打造綜合性、一站式的服務型窗口。市司法局負責建設市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各鎮(zhèn)(街道)負責建設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各村(居、社區(qū))建設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2018年第一季度,完成市級實體平臺建設選址工作;第二季度進行平臺設計和建設工作。12月底前,市、鎮(zhèn)(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建設基本完成。

(二)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平臺建設內容

通過包括軟硬件系統(tǒng)在內的全面升級,將現有的“12348”法律援助咨詢專線升級改造為“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平臺。完成法律咨詢、人員調度和人民群眾投訴服務等功能的一體化處理與管理,建立一個統(tǒng)一面向人民群眾的多媒體呼叫中心平臺,為群眾提供綜合性、一站式的熱線服務。設置熱線坐席3個,其中法律咨詢坐席2個,綜合業(yè)務與投訴坐席1個,提供24小時熱線服務。法定工作時段,坐席由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提供的社會律師和相關類別公共法律服務管理人員值班,提供人工服務。市司法局安排專職人員帶班。法定工作時段外,轉入自動語音導航,通過開展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工作,逐步形成“7×24小時”坐席值班的人工服務。

)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平臺建設內容

市司法局負責通過政務外網接入“12348河南法網”門戶網站、移動客戶端和“河南掌上12348”微信公眾號,并負責組織建設濟源“掌上12348”微信公眾號。9月底前完成濟源“12348”微信公眾號和村(居、社區(qū))法律顧問微信平臺建設。

五、規(guī)范運行

(一)完善服務標準規(guī)范。統(tǒng)一業(yè)務規(guī)范,明確辦事流程,做到權責清晰、規(guī)程明確。完善窗口工作機制,建立來信來訪接待、解答咨詢、受理申請、登記歸檔、投訴處理等工作規(guī)范。推行崗位責任制、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服務公開制等制度,根據群眾需求完善便民利民舉措,打造全流程服務。

(二)健全管理運行機制。加強內部管理,建立基本臺賬、信息報送、工作督辦、輿情分析和重大事項報告、應急情況處置預案等制度,提高工作規(guī)范化水平。健全部門協作機制,加強與公檢法、人社、民政、信訪、工青婦老殘等部門的互聯對接和業(yè)務協同,實現平臺服務的多元化,提高群眾獲得公共法律服務的便利性。

(三)強化平臺人員配備。選派機關在編人員、政府購買服務、志愿者服務等多種方式,加強工作人員配備,充實工作力量。整合律師、公證員、司法鑒定人、仲裁員、人民調解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等力量,提高服務專業(yè)化水平。借助法律專家?guī)?、法律服務志愿者、高校青年教師等社會力量,建立公益性公共法律服務隊伍?/span>

(四)提升平臺服務水平。市司法局要加強對各級平臺的業(yè)務指導和人員培訓,促進提高法律服務人員法律素養(yǎng)和業(yè)務能力。建立激勵機制,引導更多的法律服務人員和社會志愿服務力量向基層流動,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彌補山區(qū)農村基層公共法律服務資源的不足,通過遠程和網絡服務等技術手段,促進服務均等化。

六、強化保障

(一)強化組織領導。市司法局、鎮(zhèn)(街道)是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的責任主體,應主動作為,積極創(chuàng)新,落實建設標準,按要求和時限完成三大平臺的建設任務,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建立健全銜接互動、分工協作機制,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司法行政機構組織實施、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

(二)強化經費保障。要加大財政保障力度,將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和運行經費納入市、鎮(zhèn)(街道)財政預算,加大對公共法律服務項目的財政支持力度,建立動態(tài)增長機制,促進公共法律服務常態(tài)化、可持續(xù)。

(三)強化督導考核。把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納入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規(guī)劃,作為落實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一項重要內容,納入平安建設、綜治和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強化動態(tài)監(jiān)督檢查和年度目標考核,確保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落實到位,提高社會公信力和群眾滿意度。

(四)強化輿論宣傳。要及時總結和推廣在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先進經驗和創(chuàng)新舉措,通過各類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宣傳力度,讓廣大群眾認識、關注、了解、參與平臺的建設和運行,擴大社會影響,吸引廣泛支持,提高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知曉率和滿意率,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